在Giraffe婴儿保温箱中,躺着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婴儿,还没一瓶矿泉水重,身上的皮肤和胶冻一样,眼裂都没有长开,嘴巴只有黄豆大小,大腿和大人手指一样粗。
这是我国目前存活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指在妊娠期28周之前出生的婴儿)——肉肉,胎龄仅有21周4天。一般在临床救治中,胎龄越小,相应的存活概率也就越低。肉肉出生时,国内还没有22周以下宝宝的存活记录,他能活下来的机会“接近于0”。而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里,肉肉无疑是幸运的个体,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努力下,针对肉肉的救治持续了143天,出院时他的体重由出生时的450g长到了4000g。
“早产儿的护理关键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还需要团队的理念和配合。我们认为,早产儿是‘养大’的,而不是当病人‘治大’的——‘养’就意味着不能损害到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坦言。如今,肉肉的故事已经成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救治超早产儿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新的超早产儿“养成记”。
骨肉像胶冻,皮肤像糯米纸
要“养好”肉肉这样的超早产儿,要闯过多个关键节点,中间不仅要高端的设备和技术作为辅助,也需要医护人员的经验、细心和手法,杨传忠将其总结为“黄金时刻、黄金一小时、黄金一周”。
杨传忠进一步解释:“黄金时刻”指复苏,也是胎儿娩出后的第一关。超早产儿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成熟,要求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保温、气管插管、正压通气、且注入肺表面活性药,建立好呼吸通路。
这只是闯过了第一关,将肉肉转移到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后的“黄金一小时”,护士需要在脐部细如发丝的血管中置入脐动静脉置管,以便让营养和输注药物都通过这条管道输送。接下来的“黄金一周”,肉肉则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测,预防可能发生的脑出血、脑损伤、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肠坏死等各个脏器的并发症。
针对肉肉的监测中,保温和保湿是个大难题,因为不能对他造成任何损伤。当时,肉肉的皮肤未能发育完全,没有角化层,骨肉像胶冻、皮肤像包糖的糯米纸一样,稍不注意造成破损,就会引起感染和并发症。“小孩重400多克,全身血液大概就是40毫升,一旦皮肤破损,水分蒸发出去,马上就无法存活了。”杨传忠介绍。为此,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使用了GE医疗的Giraffe婴儿保温箱,“Giraffe保温箱能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而且有增压系统,按一下就会形成屏障,医护人员在打开暖箱后,也能保证暖箱的温度和湿度不发生变化。”
据了解,Giraffe多功能暖箱可以完全模拟母体子宫的环境,声光刺激少,并拥有科学的抗感染设计,为早产儿营造一个恒温恒湿且隔绝外界细菌的生长环境。同时暖箱内置旋转防水减压床垫,能够减少对早产儿身体的伤害。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日常护理工作
迄今的全国首例,绝非偶然
从2015年起,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大概会救治超百例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因此,肉肉的成功救治绝非偶然,依赖于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精进,再辅以先进设备的赋能。
一方面,通过不断突破生命的极限,医护人员的技术正在逐步精进。“比如,为保证婴儿的营养循环,需要将外周静脉导管从早产儿的下肢一路插到靠近心脏的位置,这非常考验护士的技术和手法。我们高年资的护理人员,她们从大孩子开始插管,再到32周、28周的小孩子,不断锤炼,才能造就现在炉火纯青的技术。”杨传忠表示。
另一方面,设备仪器的发展变革也在助力科室整体水平的提升。在80年代进入新生儿科的时候,杨传忠回忆:“当时用的是铁皮暖箱,边框是铁做的,门像推拉门,缝隙很大——这种暖箱,很难救活28周以下的小孩。”
随着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增加,不仅理念得到了更新,医院的暖箱、呼吸机、脉氧监护等全套设备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杨传忠进一步解释:“好的、先进的设备基础,能保障我们成功救治更多像肉肉这样的孩子。比如保温箱的湿度和温度平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对婴儿造成损伤,因此我们需要像Giraffe这样更稳定的暖箱(早产儿培养箱)。”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抢救存活率达99.2%,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抢救存活率达96.2%。仅仅近3年,新生儿科就有5例22周的超早产儿成功出院。如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了从技术、设备到理念的全面武装,未来,属于医院的“养成记”还在继续书写。